宋窖工藝(貴州省非物質文遺產)
醬香型白酒大多數采用12987工藝釀造,即一年生產,兩次投料,九次蒸煮,八次發酵,七次取酒。宋窖在醬香型白酒的工藝基礎上續用宋代老酒窖,用木質工具翻拌酒糟,紫砂泥封酒窖,讓其工藝更加的傳統。從而釀制出:酒體綿柔醇和,幽雅細膩,風格獨特,具有不口干、不上頭、醒得快等特點的宋窖。一般情況下,一瓶醬香酒歷時五年以上方成。由于生產時間長、成本高,醬香型白酒的產量也就自然有限。我們也常說,物以稀為貴,而恰恰正是緣于其產量不能迅速擴增,也造就醬香型白酒在市場上的稀缺性,從而成就了醬香酒的珍貴價值。
1、 制曲
端午時節,赤水河河谷氣溫漸高,濕度大,微生物活躍,利用這絕好時機,宋窖酒業精選身高、體重標準的少女踩曲。她們以這種被稱為“伏天踩曲”的樂章,踩踏出易于微生物繁殖的培養基,成就了獨一無二的酒曲。
2、下沙
赤水河流域產的高粱細小而色紅,被稱為小紅糯高粱,粒小、皮薄、淀粉含量高,稱為“沙”。醬香型酒中的“回沙”工藝,即是指將高粱多次蒸煮出酒,而不是一次榨光酒分。小紅糯高粱經得起多次蒸煮,能完成八次取酒,而外地高粱一般取到第五次酒后就被榨干了。
3、攤晾
將高粱上石甑蒸煮,大約兩個小時,然后散在地上“攤涼”,由酒工用木鏟不停地翻開,溫度降至35攝氏度左右開始加曲。高粱與酒曲的總體比例為1∶1,但是酒曲要分9次加入,每次加的數量都不一樣,平均為高粱的10%上下。
4、收堆
第一次加曲攪拌后要進行“收堆”發酵,即將酒糟堆成一個兩米多高的圓錐。發酵時間需要釀酒師依據溫度靈活掌握,堆子的內部先開始發熱,然后傳遞到外面。這期間酒糟充分吸納外圍空氣中的微生物。宋窖酒講究高溫發酵,一般外層溫度達到五六十攝氏度才結束這一環節,釀酒師把手插進堆子,依據燙手的程度進行判斷。
5、窖期
第一次發酵完成后,把酒曲鏟入窖坑進行封存,進入“窖期”。宋窖酒的窖坑是用當地條石塊砌成墻壁而不是用泥土。窖坑用本地紫砂泥封住,不能透氣,在窖期中要經常檢查,時常撒點水,防止干裂進氣。
6、投料
大概一個月后,窖坑打開,開始“二次投料”,即按照1∶1的比例,加入新的高粱,繼續上石甑蒸煮。攤涼后加入曲藥,收堆發酵,然后重新下窖。前兩次蒸煮原料都不取酒,只為增加發酵時間,裹挾更多微生物。
7、蒸煮
生產工藝之進入最后環節了。再度過一個月左右的窖期,開始第三次蒸煮。時間到了12月-次年1月,這才開始進行第一次取酒。之后再對酒糟進行攤涼、加曲、收堆、下窖等流程。如此周而復始,每月一次,直至第七次酒取完后,時間已經到了第二年的8月,酒廠才開始“丟糟”。
8、勾調、老熟
調酒大師以 “醬味”、“醇甜”和“窖底”三種酒體來歸納和區分不同批次的酒。宋窖酒新酒產出后要裝入陶土酒壇中封存,形成“基酒”。第一年進行“盤勾”,然后再存放3年。3年后,按照酒體要求進行“勾調”。勾調一直是釀酒過程中比較神秘的工序,勾酒師憑借自己的味覺進行搭配,如同五行相克一般,把不同輪次的酒調在一起,尋找味道之間的平衡與層次感。勾兌、調味完成后,還要繼續存放半年到一年,等待醇化和老熟后才進行灌裝進入市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