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窖由來
[土城獅子山(溝)宋代老窖]
土城位于赤水河中游東岸。氣候溫暖濕潤。獅子山位于土城東部,其地理環境獨特,山間林木蒼翠,植被豐茂,山泉清澈甘冽,終年不竭。獅子山宋代老窖位于獅子山東麓,毗鄰赤水河,老窖池座北向南,建于北宋年間,實物遺存有廠房兩間324平米,條石酒窖20個,酒灶3眼。2010年10月8日,土城宋窖酒業公司在翻修廠房時,在原址北偏東10度發現北宋仁宗時期皇宋通寶錢幣3枚。在西南45度32米處發現清仁宗嘉慶通寶錢幣5枚,在原址西南65度29米處出土北宋時期捕魚紋酒壇一個,北宋神宗元豐通寶錢幣2枚,宋哲宗時期元符通寶1枚。北宋大觀三年(公元1109年)朝廷在土城置滋州,轄今習水、赤水全境。宋代是我國歷史上制酒業最為興盛的朝代,國家對酒實行專賣,北宋成立之初 ,便在各州府縣城中設立酒務,專管釀酒、賣酒??h下設數量不等的酒坊酒場 ,釀賣各種酒類,同時還兼收各轄區的酒稅。宋代酒稅一般都占當年財政貨幣總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還多。在偏遠的西南地區也鼓勵官釀和民間釀酒,用征稅之法來對其實行管理。土城作為州府所在地,承載著域內政治經濟中心的輻射功能,制酒成為經濟發展主業之一。獅子山酒坊于北宋末期置業,在當時的川南黔北地區屬有一定規模的酒坊。數百年間,作坊時興時費,數次翻修,舊貌有較大改變,特別是2010年的翻修,將原木架結構瓦房建筑改(擴)建成現在的石墻木架瓦房。數百年窖池始終未損,得以保存至今。
[土城鎮獅子山宋窖溯源]
土城位于貴州省習水縣西部,地處赤水河中游河谷地帶, 地質結構主要是紫色礦頁巖和礫巖,滲水性好,地表水、地下水通過紅壤層,對人體有益的多種微量元素被溶解,形成酸堿度適中、香甜可口的清冽水質。土城地勢低凹,最低海拔275米,微生物集聚不容易分散,冬暖、夏熱、少雨,常年無霜期達350天。而四周的高山——轎子山、九龍屯等山深林密,植物種類繁多,特殊的自然環境有利于釀酒微生物的合理分布和生存繁衍,為釀造好酒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。
土城有著悠久的釀酒歷史,習部后人在九龍屯山腳獅子山汲泉建坊,用當地紅高梁釀制美酒,一時間酒香四方,醉滿州城。漢武帝贊美的“枸醬酒”就產于這一帶。到宋代建州時,土城經濟文化快速發展,市場繁榮,商賈云集,酒業興盛。張能臣撰寫的《名酒記》中記載的“滋州,出鳳曲法酒”,即是今天的醬香型白酒。南宋理宗端平元年(1234年),江淮“三邊總制”、“正殿御前雄威將軍總制”袁世盟(亦稱袁世明)奉旨入黔平叛后。詔令“留鎮守土”,袁姓始入,初居習水土城。據當地民間流傳,其家人在土城興辦實業:建酒坊、開商鋪……。明神宗萬歷年間,袁世明第十四世孫袁切(字寶臺)修建九龍屯軍事屯堡竣工時,就用其家族在九龍屯山腳——獅子山釀酒坊釀造的美酒犒勞軍士。歲月如歌,滄海桑田。1935年春,中央紅軍長征來到土城,毛主席在獅子山的大埂上指揮土城戰役,一渡赤水。獅子山酒坊用當地紅高梁釀制的美酒慰勞紅軍,擦傷治病。新中國成立后,獅子山釀酒坊收歸國有(習水縣土城糧管所),1984年命名為“滋州酒廠”。2010年公司在修繕宋窖遺址時,發掘的錢幣、陶器、酒器,特別是捕魚紋酒壇(已陳列于宋窖博物館),印證著獅子山宋窖釀酒的久遠歷史,薪火不息,代代相傳,美酒飄香。
習水縣土城鎮宋池老窖酒業有限公司本著弘揚赤水河美酒文化,發掘和再現土城古鎮燦爛的醬香型酒歷史。通過兩年的努力,把獅子山宋窖遺址修繕并恢復生產。同時,推出醬香型歷史名酒“宋窖”。為了更好地向世人展示土城古鎮悠久的歷史文化,深入挖掘赤水河流域和千年宋窖的酒文化,企業還投資修建“宋窖博物館”。土城宋窖酒業將堅持“質量第一,文化引領,品牌創先”的宗旨,力爭通過三年的努力形成上千噸生產規模,并有信心把“宋窖”酒打造成赤水河又一品牌名酒,保護好宋窖遺址這一歷史文物,使之成為習水又一文化旅游勝景。
[知名燒房]
習水土城獅子山(溝)燒房
獅子山燒房是滋州府衙于北宋末期開辦的官辦酒作坊。南宋理宗端平元年(公元1234年),袁世盟奉旨“留鎮守土”,初居習水土城,接管獅子山酒坊繼續釀酒,除滿足軍政事務所需,還增加地方財政收入。明朝初年,朝廷明令禁酒,其間獅子山酒坊仍用青杠籽、甘蔗皮為原料延續生產。袁氏自入習水,子孫世居于此,康熙至雍正年間(公元1681年至公元1723年),后裔袁良真及其后人遷至獅子山居住,繼續利用獅子山老窖池烤酒,對外銷售。隨社會變遷,獅子山燒房后由趙姓、王姓兩家人共同買下,延續釀酒售酒,生意極好。清代,古鎮土城商貿繁榮,實業興旺,酒的消費需求越發走高。1898年由袁氏二十三世袁洪寓幾兄弟,重返獅子山燒房烤酒,同時另在獅子溝等處開辦燒房,擴大酒的生產,后人袁永富子承父業,利用獅子山老窖,將這一產業延續到民國后期。關于地方烤酒歷史,習水民間“先有土城鎮,后有茅臺村”的說法,估計就是對獅子山等土城老酒坊深厚歷史的表述。自明末始,獅子山燒房就使用回沙烤酒法釀酒,其酒醇香綿厚回味悠長。民國時期,獅子山(溝)燒房擁有木結構生產性用房324平米,窖池20口,甑灶3眼,年產量約31000公斤,基本上可以滿足當地需求。這段時期烤酒主要用糯稻和本地高粱,釀酒技術是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工藝,工人有羅輝、周萬和、張垠華、羅炳清、杜垠江等十多人,生產的酒多數供給當地商販、船幫、鹽運工人等。解放后糧管所接管酒廠,曾在酒廠烤酒工人有王光懷、楊正才、胡文華、楊波、羅江文等一批人,酒的銷售方式隨國家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變化而變化。 土城從明清以來就很少受政府禁酒政策的影響,酒業發展迅速,民國釀酒業在釀酒工藝探索、資源有效利用、反哺農業生產等方面都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經驗。
宋窖博物館提供
二〇一三年九月九日